由石屎森林過度到林冠處處——致力實現綠化香港都市夢 與林學「世一教授」的一席話
被譽為「樹博士」的詹志勇教授,是國際公認在理解、保護、創造及完善「自然在城市」生態研究方面的先導學者、教育家及倡議者。在「2024年度最廣獲徵引研究人員」名單中,詹志勇教授蟬聯全球首 2%頂尖科學家「年度科學影響力排行榜」及「終身科學影響力排行榜」林學之首。這兩份排行榜均由史丹福大學編撰。
擔任教大社會科學與政策研究學系地理及環境科學講座教授及顧問的詹志勇教授,專門研究如何在稠密的都市環境中種植和保育樹木。他發表的科學論文和書籍超過450篇,並擁有累積超過43年涵蓋理論與應用領域的教研經驗。因此,詹教授能成功從全球逾35,000名林學科學家中脫穎而出。
詹教授不但是研究香港石牆樹的先驅,亦同時是香港最活躍於探討屋頂綠化及垂直綠化的學者。因此,他嬴得了「屋頂綠化之父」的稱號,表揚他在研究及倡議綠化屋頂作出的貢獻。在今期院刊中,這名資深教授將討論香港在樹木及都市自然保育上的成就及挑戰,以及應如何進一步提升綠化都市的質與量。此外,詹教授亦會透露是甚麼推動他窮畢生精力,研究樹木、綠化都市及都市自然保育的議題。
答一:土地不足是保育樹木最大的障礙。香港政府的土地使用政策側重於興建道路、房屋及其他灰色基礎建設。這土地政策導致分配給行人設施及綠化用途的空間嚴重不足;這情況在舊區尤其顯著。最終,市區便沒有足夠的地方,栽種樹木及其他植物。
在香港市區植樹的另一個難題是土壤的質與量都欠佳。一般而言,香港市區的泥土混合極多沙石,也欠缺營養素,容水量低。遍佈地底的公用設施更進一步阻礙樹根生長。在香港密集的道路網下埋藏著密密麻麻的地下喉管、電纜及相關裝置,令樹木難以有足夠的泥土拓展生根。
香港許多建築都迄立在填海得來的土地上。建築廢物,包括拆卸樓房帶來的混凝土、牆壁抹灰和磚塊碎片,經常被人混入泥土及其他物質,繼而用來填海造地。雖然此舉有助城市的廢物處理,但卻令土地極為貧瘠,不宜種植。因為這些不利條件,許多都市樹木均狀態欠佳,有些甚至外觀萎靡。
反觀新加坡,由於該地政府致力保存原有泥土、天然動植物及土地面貌,他們的公園較香港綠化得多。
此外,樹木短缺亦有文化上的因素。許多香港人情願用石屎覆蓋外露的泥土,而不願意保存原有的泥土表層。不少獨立屋及興建低層數建築的低密度住宅區原本都附設花園,但業主往往選擇把種植在花園中的樹木移除。本應是一個花園城市的九龍塘,由於失去原有的大量樹木,令整個地區變得如一個缺乏綠化,以致儼如荒漠的高密度住宅區。香港的公園大範圍面積都用作石屎足球及籃球場。沒有泥土,大樹又何以生長?反觀新加坡,由於該地政府致力保存原有泥土、天然動植物及土地面貌,他們的公園較香港綠化得多。
我們的郊野公園綠意盎然,證明香港的亞熱帶氣候其實十分適合植物生長。無論是雨量、溫度及陽光,香港都是一個適合樹木優質生長的地方;這些樹木不但具備生態價值,也可美化環境。然而,幾十年來,在經濟發展為首的前提下,都市化不斷加劇,填充式開發,土地利用集約化都令樹木保育被迫犧牲。颱風吹襲確實會將部份老樹連根拔起,但植樹方法及樹木管理欠佳,亦令我們失去許多珍貴的樹木。
答二:都市自然保育取決於良好的政府領導。新加坡開國元勳李光耀在多方面均獨具慧眼。自1965年新加坡建國以後,他便懷著一個願景,把新加坡改造成一個綠樹成蔭、環境潔淨的綠化城市。李氏深明,要令一個城市宜居不能單靠灰色基建,還需加入大量的綠色設施。他綠化城市的願景不但提升了新加坡人的生活質素,也同時令這城邦之國充滿魅力,前往該國的各國旅客、外國投資者及各地人才絡繹不絕。
當飛機降落樟宜機場後,旅客往往會乘車經東海岸公園大道前往市中心。東海岸公園大道沿路雄偉的雨樹(Albizia saman)形成了一條壯闊迷人的林蔭大道,令旅客對新加坡留下一個難以忘懷的印象。在前往市區的途中,他們被大道和鄰近的東海岸公園的壯麗的樹木景觀吸引,為之著迷。新加坡當局不但把大道設計為連接機場和市區的主幹道,同時致力把它建成有美觀作用,能為旅客帶來賞心悅目體驗的設施。為達到此目的,當局在規劃階段,便預留了充餘的空間,以便在這機場高速公路兩旁及分隔帶廣種喬木、灌木及花卉。
旅客在新加坡漫步時,很容易發現城中各處都種滿高大和茂盛的植物。
新加坡政府矢志建設一個高質素的綠化城市,東海岸公園大道就是其中一個顯示其決心的好例子。旅客在新加坡漫步時,很容易發現城中各處都種滿高大和茂盛的植物。在新加坡重建舊樓宇時,新的建築地盤需限制新建築佔地面積,以便預留路邊的地面空間作行人使用及廣泛種植的用途。
2021年年初,新加坡宣佈發展登加(Tengah)的雄圖大計,銳意把該位於獅城西部的地區建造成一個生態智慧城。總面積達七百公頃的登加,將發展成一個設有自動垃圾收集設施、行人友善區及廣闊綠化空間的「森林城市」。與此同時,新加坡政府亦在2020年推出「百萬樹木」運動,目標是在2030年前,於新加坡各處,額外種植一百萬棵樹木,使當地樹木總數增加至八百萬棵。這些計劃都反映他們對城市綠化的決心,致力把新加坡由花園城市蛻變至花園中的城市。
答三:貫通港島西營盤及新界元朗,包括一系列高速公路,連接路、橋樑,以及海底隧道和穿山隧道的三號幹線的確是一項偉大工程。能在短期內,完成如此複雜的工程,毫無疑問是一項傑出的成就。
然而,從綠化角度而言,這項工程卻非如此卓越。三號幹線的大部份工程都是灰色建設,路旁及分隔帶均欠缺植物。三號幹線元朗至汀九段工程將近峻工時,負責興建和經營該路段的私人發展商才考慮到綠化的需要,欲改善路段的外觀。可惜,道路的設計並沒有包含足夠空間供廣泛的軟景觀用途,發展商縱使有綠化之心,無奈為時已晚。這宗個案反映商界對都市綠化欠缺認知。
冠軍樹指那些因其大小、樹鹷、生態價值及文化遺產而為人注意的樹木。九十年代初,我提出了一項以香港冠軍樹為對象的研究,促進政府制定古樹名木冊。為取得更多資源保育樹木,我建議政府徵求商界的協助,但這個主張並未有落實執行。
除推動香港開展冠軍樹的保育工作外,我的研究同時啟發了新加坡政府為其冠軍樹展開記錄和存檔工作。新加坡政府還邀請企業贊助保育冠軍樹。有賴私人企業的財政支持,新加坡縱使在保育冠軍樹的工作起步比香港遲,但成就卻比香港高。
這些例子說明商界能為城市的自然保育作出貢獻。香港大部份建設都由私人企業負責。若他們採取更積極的綠化思維,便可在發展項目中引進更多高質的綠化元素。鑑於他們的財力、知識、對消費者心理的影響力以及創新能力,私人企業若能支持及配合政府牽頭的綠化政策,就能在都市自然保育上扮演重要角色。
答四:為使我城更為翠綠,領導層的願景和魄力至為重要。為促使社會不同持份者,包括商界、專業人士、學者及市民達成共識,政府領導層需要有清晰的願景和堅定的決心,帶領各持份者為實現共同目標而努力。我亦建議,在開展保護及提升冠軍樹的質素、高速公路綠化措施、屋頂及垂直綠化等工作時,不同持份者間積極建立夥伴關係。這種合作關係讓我們得以利用私人企業的額外財政資源,同時集結社區力量以及學者和專業界別的創意思維,有利推行高品質綠化項目。
我們要再三努力,才可拉近與其他都市自然保育綠化先驅的距離。要從後趕上,我們有很多事情可以做。首先,在綠化工作的每個細節上,我們必須花上更多心思。鑑於香港的都市空間稀少,我們要確保使用優良的泥土及種植材料。我們應以肥沃的土壤取締次等的沙泥;要有良好的土壤,樹木才可茁壯成長。
其次,我們應栽種更多本地品種的樹木。例如,我們可種植假蘋婆(Sterculia lanceolata)、紅花荷(Rhodoleia championii)、豆梨(Pyrus calleryana) 、石筆木(Pyrenaria spectabilis) 、南嶺黃檀(Dalbergia assamica) 、香港木蘭(Magnolia championii) 、木蓮(Manglietia fordiana)等;它們全都會長出美麗的花兒。原生植物能為本地野生生物,包括雀鳥和昆蟲,提供重要的棲息地及食物來源。這些物種與植物在千萬年來共同演化,充當天然傳粉者的角色,能改善整個生態系統的健康。
假如我們希望在都市綠化工作上趕及別人,那麼就一定要為自己的綠化工作感到自豪。
日本的都市綠化建設不時令外國遊客大開眼界。日式禪宗庭園、市中密林、蓊鬱的行人道,還有市內公園、路旁和河畔兩岸一排排的櫻花樹都令遊客歎為觀止。這些巧奪天工的傑作實有賴於樹形修剪。日本的樹藝家和園藝師會投放不少心力,孕育樹苗。他們會早在育苗階段就細緻地修剪樹苗,令植物日後能按設想來成長,然後才把樹苗移植到種植地點。最重要的是,日本的園藝家會對自己的工作引以為傲。假如我們希望在都市綠化工作上趕及別人,那麼就一定要為自己的綠化工作感到自豪。
答五:綠草和灌木是傳統屋頂綠化採用的主要植物。我則建議引進原生樹木來創造一個自給自足及生物多樣化的空間,這想法更被香港數十個綠化項目廣為應用。其中一個為人認識的是中電將軍澳翠領路變電站「空中樹林」項目。變電站的天台花園長滿環環相扣的原生樹木,外牆亦長滿爬滕植物,是全港最大型的空中林地。
在垂直綠化方面,香港許多商場會用盆栽植物粉飾外牆。然而,這個做法卻涉及高昂的保養費用。若欠缺妥善管理,盆栽植物容易枯萎和死亡。大自然中生長著豐富多樣的滕本植物(又名爬滕植物);這種植物會在樹幹生長,以至攀爬於懸崖峭壁及大型巨石上面。建築物和獨立外牆寬敞而垂直的表面,是這類爬滕植物蓬勃生長的好地方。與其在牆上擺放無數盆栽植物,何不在牆腳地面種植爬滕植物,讓其自然向上生長,最終把外牆覆蓋?由於這些植物的根部埋藏於泥土中,園丁可以如打理其他地面植物一樣,輕鬆地在地面灌溉和施肥。
我曾為渠務署進行一個有關爬滕植物的研究,有關報告詳盡指出,有超過二十種爬滕植物適宜在香港種植。爬滕植物如紫滕(Wisteria sinensis)、金銀花(Lonicera japonica)及使君子(Quisqualis indica)屬多年木本的常綠開花爬滕品種。部份爬滕植物會在兩年間長至十米高,為本來單調沉悶的石屎外牆和圍欄覆蓋一道天然的裝飾,令外觀更為吸引。
我們必須明瞭綠化都市,不論是美化道路、公園、屋頂或外牆,皆非朝夕可成;相反,那是需要數以年計的耐性和心思,才能看見成果。
然而,即使爬滕植物能夠生長迅速,但仍需時覆蓋整幅外牆。可惜的是,許多香港人深受速食文化的影響,欠缺耐性去守候數年,以獲取這道美輪美奐的天然裝飾。由於商界往往奢望在一夜之間便安裝好一幅垂直綠化外牆,結果,用盆栽植物綠化外牆成為了更普及的選擇。我們必須明瞭綠化都市,不論是美化道路、公園、屋頂或外牆,皆非朝夕可成;相反,那是需要數以年計的耐性和心思,才能看見成果。
答六:每年秋天,不少香港市民都會前往中國大陸、日本及韓國觀賞紅葉,又或蜂擁至大棠欣賞楓香樹(Liquidambar formosana)紅葉片片的盛況。可惜的是,他們若非遠赴外地,便要擠身至大棠狹小的空間,才可欣賞到壯麗的自然秋色;現實不應如此。
烏桕樹(Sapium sebiferum)能長得高大,易於種植,能呈現季節性的色彩變化,絕對是豐富我們都市景觀的不二之選。
本地品種如烏桕(Sapium sebiferum)、杜英(Elaeocarpus decipiens)、華南皂莢(Gleditsia fera)和巔南槭(Acer tutcheri)所呈現的紅葉景致,都足以令人歎為觀止。此外,我們亦可種植外來品種如雞爪槭(Acer palmatum)、大花紫薇(Lagerstroemia speciosa)和欖仁(Terminalia catappa)。這些品種,一到秋天,亦會出現紅葉片片的景象。又名木蠟樹(Chinese Tallow)的烏桕,擁有優雅的樹形和樹葉,極具觀賞價值。這種樹的樹葉在夏天是綠色,但到秋天,則截然不同,會轉變為黃色、橙色、紅色,甚至紫色。烏桕樹能長得高大,易於種植,能呈現季節性的色彩變化,絕對是豐富我們都市景觀的不二之選。
另一種一直被忽略的本地品種是紅花荷(Rhodoleia championii),又名紅苞木或吊鐘王。花期一到,紅花荷就會綻放一蔟蔟向下垂的花兒,就算與盛放的櫻花相比,亦毫不遜色。紅花荷被外國人喻為「香港玫瑰」,是美國及澳洲園藝師的心頭好。另外,不同品種的杜鵑花(Azaleas)亦適合在香港生長。多年前,我和朋友向政府推薦在東涌某個山上種植不同品種,包括經人工栽培品種的杜鵑。若建議被採納,可促使香港成為「杜鵑之都」,更能顯著提升杜鵑在居民及旅客心目中的形象。
除本地品種外,一些格外吸引的外來花樹亦能在香港蓬勃生長。近年來,黃花風鈴木(Tabebuia chrysotricha and Tabebuia chrysantha)成為了許多市民追捧的對象。與黃花風鈴木同屬的成員,包括紅花風鈴木(Tabebuia rosea)、紫花風鈴木(Tabebuia impetiqinosa)和白花風鈴木(Tabebuia roseo-alba)皆擁有同樣迷人的花兒。春天一到,當這些落葉樹還未長出嫰葉時,海量的花兒便開始萌生。那漂亮和茂密的花蔟呈現瑰麗奪目的色彩,黃、紅、紫、白的色調,為我們的都市景觀增添不少色彩。由於香港的氣候與土壤均適合栽種風鈴木,我們大可多加種植。
每年初夏,中環美利酒店的節果決明(Cassia javanica var. indochenensis)便綻放著蔟蔟淺粉紅色及白色小花,吸引市民和遊客拍照留念。另一些品種如槭葉蘋婆(Brachychiton acerifolius)、鳳凰木(Delonix regia)和雨樹(Albizia saman)外形壯觀,花兒突出,能展現一個美妙的亞熱帶花園景致。這些植物適宜種在公園、花園及大道兩旁的種植帶。可惜,這些樹木並未在香港大量培植。
答七:我曾率先進行了多個目標不在產生即時效益的「藍天研究」項目,當中包括研究香港的石牆樹,以及屋頂和垂直綠化。石牆樹乃生長在歷史悠久的石砌擋土牆垂直表面上的樹木;由於香港的地勢多山,都市發展形成了切削斜坡,擋土牆最初就是為了鞏固斜坡而設。石牆樹紮根在石磚結構後面的泥土,從中取得水份和營養,並得以在固定地點茁壯成長。
當我最初冒昧進入這個研究範疇時,不論是香港政府或市民都不明白箇中意義。在我從事這些先導研究數年後,其他地方的學者亦開始研究在石牆上生長的木本植物。每當海外學者來香港探望我時,我都會帶他們到訪這些傳聞中的石牆樹。他們都驚嘆香港都市能擁有一種如此獨特的世界級自然生態瑰寶。
他們現在視石牆樹為社區集體回憶的一部份,是這個城市一項不可缺少的歷史遺產。
作為一名學者,我時刻提醒自己必須站在知識領域的最前線,孤獨更是前線科研工作的一部份。我從事石牆樹研究已經三十年。過去幾十年,我見到有更多人對我城的自然暨文化奇觀感興趣。香港居民越來越懂得欣賞我的研究及保育工作,他們現在視石牆樹為社區集體回憶的一部份,是這個城市一項不可缺少的歷史遺產。這個態度的改變令我感到欣慰。看到學術研究與社會大眾間取得連繫,我尤其感到滿足。
當然,遇到當局忽略我就樹木及都市自然保育所作的研究成果及建議,我亦會感到失望。然而,學術界不應只看眼前,我們必須從環球角度思考我們的研究意義。在國際學術會議上,我經常遇到熱衷樹木研究的同行,他們冀望了解我的研究,如何能幫助推動其城市和國家的綠化工作。對於自己的研究獲得其他國家注意、採納和應用,我感到高興。
在發掘、整理和分享知識的工作上,我已竭盡所能。在學術研究的長路上,每當有嶄新的發現,並與他人分享,都為我帶來無比滿足。只要能夠繼續研究,在瞭闊的國際學術領域及專業的實務應用範疇上馳騁,我並不感到孤單。
答八:試想像在你居住的都市,高速公路兩旁及中央分隔帶、公園、大廈四周的公共空間,還有商場的中庭,全都被改造成生機勃勃的綠化帶。馬路迴旋處亦有花樹點綴,行人道上排列著茂盛的灌木和色彩繽紛的植物。在繁花盛放,綠意盎然的海濱長廊,遊人輕鬆踱步。再想像這些綠化帶中還有憩靜的池塘及其他藍色佈置。如此綠化的都市不但是野生生物的棲息地,更是人類理想的居所;綠化令城市更為宜居,更能可持續發展。
人們被蓊鬱茂盛的環境吸引,因為我們與自然界有著與生俱來的連結。
人們被蓊鬱茂盛的環境吸引,因為我們與自然界有著與生俱來的連結。樹木、植物及花朵給雀鳥、昆蟲及其他野生生物提供棲息之所,亦連繫著人類與大自然。人們在樹下漫步,看見四周花兒盛開,會感受到一種難以形容的喜悅和滿足。若我們的公園如巴黎、倫敦、柏林和東京的公園一樣有大面積的森林,香港人便能夠找到一處,讓他們暫時遠離城市繁囂生活的綠色地方,在大自然的氛圍下恢復身心健康。
除了提供舒適的遮蔭和悅目的景觀外,綠化植物亦有許多優點。撇開純經濟角度不談,綠化空間能令人在自然友伴的簇擁下,多做運動。不論是伸展肢體,或是輕鬆踱步,都能改善人們的身心健康。市民的健康得以改善,社會花費在醫療的開支便減少,整體生產力亦會提高。都市綠化的多重好處能轉化成經濟效益,有助說服決策者投資更多及更佳的綠化項目。
研究指出讓兒童置身於綠化環境能啟發他們的智力,提高專注力及減少攻擊性行為。長遠而言,有助提升他們的學術成就,繼而創造更能幹及具生產力的勞動力,最終對整體經濟帶來裨益。
綠化環境亦有助人恢復健康。醫學研究顯示醫院佈局會影響病人復原速度;手術後的病人,若從病床望向窗外時,能夠見到綠葉叢生的樹木及植物,康復速度會較快。相對那些向窗外望時只看見大樓的病人,他們亦較少表示痛楚及出現併發症的情況。
此外,綠化城市亦更能可持續地發展。樹木及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及空氣中的污染物,同時釋放氧氣,能改善都市的空氣質素。種植更多樹木及植物可以為環境降溫,能使人少開冷氣,繼而降低耗電量和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對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
(中文翻譯:李婉霞)